秋冬季节中医养生保健研究(秋冬季节中医养生
本文转自:民族日报
根据我国医学中医学科对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来调整人体的生理状态,对秋、冬季节常见病多发病预防与养生,降低发病率、减少重症与未病,以达到健康目的。秋冬脏器(五脏六腑)养阴的具体含义和重要性在于,秋冬之时,万物敛藏,养生者宜顺时而养,护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养五脏。凡有损失阴精的情况皆应避免。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故秋冬之时宜服用滋阴之品或搽滋润护肤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气之湿润亦有助于避免燥邪,妇、幼养生预防内容具体如下:
一、妇产科篇
秋风渐起,时过立秋。气候由热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这个时候我们该如何养生?
1.防秋燥,护阴津
“燥”为秋季的主气,故称“秋燥”。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津液濡养女性肌肤、唇颊以及各种女性功能。若女性津液受损,则会伤及阴血,出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等燥邪致病状。《黄帝内经》说:“秋冬阴”,即指在秋季应当收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并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
秋季需多吃些养阴生津的食物,如莲藕、百合、梨、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材,药膳可尝试沙参老鸭汤、银耳莲子羹等,需格外注意避免辛辣刺激,以防耗伤津液。秋令进补也应循序渐进,否则过于滋腻易加重身体负担。
2.畅情志,慎起居
秋季昼热夜凉温差较大,应随时增减衣服,以防止秋凉感冒。秋季日常起居应顺应时气,以“收”为主,减少剧烈活动。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人的情绪也会受四季变化的影响。由于情志因素而引发妇科疾病的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中年女性。长期情绪不佳、心态不稳会引发的月经失调、内分泌紊乱、乳腺增生及多种皮肤问题,比如黄褐斑、痤疮等。
秋天对应人的情绪是“悲”,因此秋季养生除了身体机能调养外,还要做好情绪管理,保持心情舒畅。心情愉快,性格开朗,不仅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还可以使女性内分泌功能正常运转。
3.固正气,防疾疫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夏季耗损过多的精力,入秋后身体免疫力下降,也就是中医认为的“正气不足”,而秋后的气温也逐渐由升温转成降温,天气晴雨不定,早晚温差较大,女性在此时易患各种妇科炎症或者出现炎症旧病复发等外邪入侵导致的疾病。同时也利于孕宝宝健康成长,女性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过度劳累损伤正气。
二、中医儿科篇
1.儿童的体质特点: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生机蓬勃,脏气清灵,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因此,儿童在调理身体时需要注意保护脾胃,饮食要适量、有规律,避免食用过多油腻、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儿童的情志特点:儿童的情志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容易波动。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生活环境,避免给孩子过多的精神压力。
3.儿童常见病症的防治:感冒、咳嗽、腹泻等是儿童常见的病症。中医在防治这些病症时,注重调整儿童的整体体质,通过中药、推拿、艾灸等方法来增强儿童的免疫力。
4.儿童的膳食调养:中医认为,饮食是调养儿童身体的重要途径。根据儿童的体质特点,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健脾益胃、滋阴润肺、养心安神等作用的食物,如粳米、薏苡仁、莲子、百合、山药等。
5.儿童的起居调养: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此外,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增强儿童的体质。这些中医儿科科普小常识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儿童的身体特点和调养方法,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如孩子有任何健康问题,建议及时咨询专业的中医儿科医生。
三、中医成人篇
1.调理好脾胃:脾胃虚的人可以早晚喝粥,晚上清淡饮食,将脾胃养起来。
2.饮食养生:宜多吃酸性食物,少吃辛辣食物,多吃润肺食物如银耳、豆腐、百合等。
3.运动养生:穴位按摩如:足三里、三阴交等,晒太阳,足浴,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如打太极拳、八段锦等。
4.药膳推荐:如沙参陈皮粥、陈皮秋梨银耳羹等,有助于养胃、润肺、祛痰、止咳。